跟着熊猫考试网一起了解下1950年10月15日下发的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你现在所苦恼的问题。

抗美援朝是哪一年?

抗美援朝是哪一年?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抗美援朝的意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同样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对于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容参考 人民网——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0年云南发生的历史事件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在昆明通电起义后,蒋介石任命汤尧为陆军内副总司令兼第容八兵团司令,率部在滇南地区继续顽抗。为将汤尧部歼灭于国境之村,人民解放军迅速由广西向云南急进,于1950年1月11日占领河口,封锁了中越边境。

16日占领蒙自,控制了飞机场,切断了汤尧部逃往越南和空运台湾的通道,然后将汤尧部歼灭在滇南地区。1950年2月20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云南省获得彻底解放。

解放经过:

1950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在副司令员朱家璧率领下进驻昆明。昆明市人民张灯结彩,鸣放爆竹,打着红旗,在西站外欢迎云南人民的子弟兵。当晚卢汉在五华山礼堂举行欢迎大会。会上“边纵”的领导同志勉励起义部队官兵为建设新云南而继续奋斗。

1950年2月中旬,陈赓、宋任穷两将军率领解放大军入滇,卢汉先生派龙泽汇和林毓棠作代表到宜良迎接大军进驻昆明。2月20日,解放大军举行入城式。

抗美援朝的资料(简短、完整)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卷入朝鲜战争,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抗美援朝纪念日为10月25日。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 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从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派兵干预。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派兵的提议,要求所有成员国向朝鲜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反对美国提出的建立统一朝鲜半岛各部队联合指挥权的提议。提案。

尽管安理会反对,美国仍迫使欧盟国家派兵。共有19个国家参加了这场战争。 10月8日,朝鲜政府要求中国派遣部队寻求援助。 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向朝鲜援助和派遣部队参加了战争。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战意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是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1、国内经济

在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恢复生产。军费开支从1950年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预算支出的30%,总预算的70%用于经济建设。 ,文化,教育,健康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1950年11月15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财政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会议。经中央政府同意,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准则被确定为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国家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进一步突出和加强。 1952年,澄清了“边防,稳定,建设”的政策。

抗美援朝战争直接起到了维护中国国民经济复苏和各项建设事业的作用。对中国而言,我们为和平建设赢得了长期的环境。

2、军事建设

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东北边防军工作的国防会议上强调,各军兵种都要有深刻的战争思想,并立即着手拟定三年建设计划。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随即确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海军于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发展规划。

1952年1月,根据朝鲜战场的战局发展情况,人民解放军在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的基础上,着手拟定新的发展规划。7月,中央和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拟定的1953~1957年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空军占总员额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

1951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协定,确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步兵师的装备 ,同时提供各种兵器与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与弹药的制造蓝图。

从1950年开始,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4000余门,观测指挥器材也初步配套,并新组建了防坦克歼击炮兵师、火箭炮兵师。部队合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战术更加丰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美援朝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抗美援朝战争资料库--党史频道

温州日报的发展历史

1947年

5月1日《温州日报》前身《浙南周报》遵照中共浙南特委之决定,在浙南游击根据地今瑞安市桂峰乡坳后村小方山创刊,报名暂为《时事周报》。周报由特委宣传部正、副部长胡景 、郑伯永负责。 《时事周报》为四开四版油印报,印数600份,内容主要为由特委电台提供的新华社电讯。首任编辑安邦;刻写、油印分别由洪水平、谢功富负责。

1949年

5月7日温州解放。发《浙南周报号外》,标题为《浙南人民解放军解放温州》。浙南地委决定将《浙南周报》改为《浙南日报》,并由军管会接收旧《浙瓯日报》等的设备器材交《浙南日报》使用。

5月12日 《浙南日报》正式出版。第一张对开四版铅印大报,按《浙南周报》的编号顺序,第一期为94号。报名四字为夏子颐所书,刊头下标明:“发行与编辑者:浙南日报社、军事管制委员会”。浙南地委宣传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胡景瑊兼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报社社址花柳塘,编辑部临时地址府城隍。每期发行约2000份。

1950年

10月 高光等8位同志调到《浙南日报》工作,高光任副社长、总编辑,同时从各县报道组抽调力量充实编辑部,采编人员增至20余名。

1951年

6月17日一版头条刊发中共温州地委、温州区专员公署发出的《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和运用浙南日报的通知》

8月1日 《浙南日报》改为《浙南大众》,由日刊改三日刊,仍为直排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

1952年

1月10日三版开辟“李四喜思想”讨论专栏。“李四喜”是虚拟的人名是一部分政治觉悟不高,土改后满足现状,不愿继续前进的农民的典型。这次讨论历时3个月,收到来稿来信307篇。

1954年

9月5日报社内部刊物《改进工作》创刊。

1955年

1月1日《浙南大众》报由三日刊改出隔日刊。

1月31日地委组织部批文由张雪梅、林白、吴崇澜、苏虹、殷惠中等5位同志组成编辑委员会,这是本报创办以来开始有编委会。

3月19日本报发行达18050份,这是创刊以来最高发行量。

1956年

1月1日 本报各版由直排改为横排,刊头《浙南大众》四字改为《浙南大众报》五字,系集毛泽东手迹。

11月7日 首次发表本报摄影报道。

1957年

1月 建立制版车间,标志着本报能制作新闻照片,结束了多年来只能用插图、木刻等美工作品的历史。

3月1日 《浙南大众报》由隔日刊改出周六刊,报名《浙南大众报》五字改集鲁迅字体。同日,编辑部从县前头迁至公园路。

1962年

3月29日 一版在“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通栏栏题下,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满怀激情颂先进》并开辟《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专栏,至12月11日结束,共发50期。

1963年

上半年 本报开始在各县配备驻县记者。

1964年

7月1日《浙南大众》报名四字,改由郭沫若题写。

8月 报社印刷厂更换平板印刷机为轮转印刷机。

1965年

10月31日今日开始至次年3月15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为实现‘四十条’而奋斗”在套红通栏栏题下,一版连续发表了《台下大队综合治理山水田,低产变高产》等九个典型,并均配发社论。

1966年

1月20日 开始在报眼位置每日刊登《毛主席语录》。

1967年

1月3日《浙南大众》报第3971期,报头四字改为楷体字。

1月4日 因帮派组织“夺权”之故,《浙南大众》被迫停刊,改出《新华电讯》,刊头下署“温州革命造反临时联合总部”。此后,一批领导干部,知识分子惨遭批斗迫害。

3月4日 《新华电讯》共出10期,改出《新华社消息》,下署“浙南大众报社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大队主办”,共出22期。

3月21日 改出《浙南大众》新一号,刊头为黑体字。至6月1日共出65期后,改出《新华电讯》。

8月1日 续出《浙南大众》报新66号。

8月29日改出《新华电讯》,无编号。

1968年

4月5日 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管小组到报社实行军事管制。

5月1日 红一号《浙南大众》报出刊。

6月22日浙南大众报社革委会成立,军代表纪友明任主任。

1970年

1月18日《浙南大众》报由周六刊改为日刊,逢星期日出二版。

1972年

10月14日《浙南大众》报第5558号刊登《停刊启事》:“本报遵照上级指示,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五日起停刊”。

1979年

12月4日 温州地委决定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负责筹备《浙南大众》报复刊工作。

1980年

3月15日 地委发出《关于浙南日报复刊的通知》。

3月 本报招考复刊来第一批采编人员,以后又陆续招考多次,共录用68位同志。

4月12日 温州地委任命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军兼本报总编辑、党委书记,丁春霖为本报副总编、党委副书记,周益林、林白为副总编辑、党委委员。

5月1日 《浙南日报》试刊出版,四开四版,报名四字为舒同题写。试刊二个月,共出18期。

6月本报《内部参考》创办,不定期出刊。

7月1日《浙南日报》正式复刊,当日报纸发行16517份。

1981年

2月 一版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统一思想认识,振奋革命精神》,对“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引起的讨论”作小结。这个讨论自1980年9月‘27日开始到1981年1月底止,选登了100多篇文章,共34期,对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收效甚好。

3月20日 本报《编通往来》第一期出刊。

1983年

2月17日 本报新闻标题《鱼都“游”到哪里去了?》和连续报道《郑祥育退房记》被评为全国好新闻。这是本报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奖励。

5月1日 浙南日报编辑部与市农委联办《浙南日报农村科技版》试刊,两个月后正式出版,每周一期,发行50000份,1984年底停刊。

1984年

3月 本报购置二台书报胶印轮转机,改凸版印刷为平版胶印,在全省地市报中首家采用此先进设备。

4月9日 温州市委任命丁春霖为本报总编辑兼党委书记,戴知谦为党委副书记,朱嘉富为副总编辑,周益林、林白为调研员。 7月1日 《浙南日报》改名《温州日报》,报名由舒同题写。

抗美援朝目的是什么?

抗美援朝目的:保家卫国。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影响

国内经济

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曾计划用3年—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1950年1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准备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突出和加强,1952年明确了“边抗、边稳、边建” 的方针。

对台关系

根据华东军区颁发的训练大纲: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军兵种部队分别训练;1951年4月至5月,进行陆海空协同登陆进攻合练,然后三军协同解放台湾。朝鲜在加紧进攻南方的战役准备,莫斯科减缓和压缩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转而支持朝鲜。

美国迅速作出反应。6月27日杜鲁门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借机进驻台湾海峡。此举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出现了根本转变,也彻底中断了解放台湾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