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考研作为众多学子深造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考研难度的波动,不仅牵动着万千考生的心弦,也反映了教育政策、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2024年考研被视为近年来的最难之年,而2021年则成为了最易上岸的一年。
一、2024年:多重因素叠加,考研难度升级
首先,从报考人数来看,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增长,2024年也不例外。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导致考研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体现在报名人数的激增上,更反映在录取难度的显著提升上。据统计,虽然研究生招生计划也在逐年提高,但相较于庞大的报考基数,增长幅度仍显不足。
其次,名校保研名额的逐年增加,使得普通考生通过统考录取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985、211等名校,保研比例已经接近甚至超过50%,留给普通考生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不仅加剧了名校考研的竞争压力,也促使考生在选择目标院校时更加谨慎。
再者,考研科目的难度也在逐年提升。以英语为例,近年来考研英语一和英语二的难度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阅读理解、写作等部分,对考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数学、政治等科目的难度也相对稳定或略有提升,使得整体考研难度不断攀升。
二、2021年:扩招力度空前,考研易上岸之年
与2024年的艰难处境相比,2021年的考研环境可谓是“春风得意”。这一年,各高校扩招力度空前,不少院校扩招率高达20%。这一政策调整,无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录取机会,使得上岸难度显著降低。
此外,2021年的考研人数虽然也在增长,但相较于之后几年的井喷式增长,其增长相对平缓。这使得考生在面对竞争时,压力相对较小,心态更加平和,有利于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另外,由于疫情的影响,2021年的考研备考环境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虽然疫情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挑战,但也催生了一种特殊的备考氛围。许多考生在家复习,虽然复习质量和效果可能因个人差异而异,但整体而言,这种备考方式减少了外界的干扰,使得考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复习本身。
三、对比与思考:考研难度的波动与应对
通过对比2024年和2021年的考研难度,我们可以发现,考研难度的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报考人数的增减、高校扩招政策的调整、保研名额的变化以及考研科目难度的提升等。
面对考研难度的波动,考生应如何应对?首先,要保持理性的心态,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其次,要充分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的招生情况,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再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和真题的练习,提升应试能力。最后,要关注政策动态和考试信息,及时调整备考策略。
四、结语: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无论是2024年的艰难考研之路,还是2021年的易上岸之年,都已成为过去。对于即将踏上考研征程的学子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迎接未来的挑战。考研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意志的磨砺。愿每一位考生都能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基础和高效的备考策略,勇攀考研高峰,实现自己的梦想。
2025年考研会不会很难考
都很难的,需要提交准备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考研学习资料,包括公共课,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考研资料包实时更新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为什么考研越来越难
无论参加哪种考试,都希望试卷题简单一点儿,自己的竞争对手少一点儿。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考试除了中高考、公务员(事业编)考之外就是研究生考试了。有多少人希望借着考研,为自己高考失利扳回一局。
可是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大,考研人数急剧增多,考研的竞争压力也愈演愈烈,成功考研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每当研考结束之后,一些考生总会总结出“今年是最近几年最难的一年”的结论,其实他们忽略了考研“大小年”这件事。
考研还有“大小年”,这是多少人心中的疑问!
从理论上分析来看,研考的确有“大小年”之分,但是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大年主要指的是某一专业或学校在某一年份特别受青睐,报考人数多,到这录取分数线上升,因此有了“大年 ”之说。
而“小年”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报考人数相对少,分数线不高,这一年的成功几率比“大年”高很多。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情况下,“大小年”每两年交替一次,也可能是一年就交替,或者更长时间交替。所以大小年也被称为“奇偶年”。
有的人常常根据历年考题的难度推测“大小年”,但是这种推测并不准确,只能作为一种考前参考,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想成功上岸,还要靠真才实学,投机取巧不可取。
一般情况,每年公共课的难度基本没什么变化,特别是数学,相对比较稳定。难度变化最大的是专业课,主要是因为学校自准命题,灵活性和主观性强。
有人会好奇,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
有人推测今年可能是“大年”,考研难度会增加,考生一定要注意。其实无论2021年是大人还是小年,报考人数必然增长,这是由当下的大环境影响的。
一方面是因为考研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和往届生、社会人士竞争,哪怕是高校扩招,也难以消化庞大的报考人数;
第二方面是经济差距增大,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掌握了更优质、更丰富的优质资源。
考研人数越多,众多考研机构拔地而起,他们的收费高,让很多一般家庭望而却步。资源的不平等性,加大了“寒门”学子的考研难度。所以2022年的难度很大程度会加大,受众多客观因素影响,考研政策也随之变化。
考研是考生的机遇和挑战,激烈的竞争才能激发潜能
研究生的录取方式有两种,国家统招和学校保送。很多学校为了录取优质生源,会逐年增加一些保送名额,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某个专业保送比例越来越高,比如一些985/211高校,学硕保送的比例高于普通院校。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也有一些政策调控,比如学校在保送研究生时候,名额不能超过录取总数50%,但是专业人数的分配权还是掌握在学院自己手里。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本校优质专业倾向保送生,冷门专业留给统招生,招生名额变相缩小。考研的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慎重考虑。
考研竞争激烈,考研“上岸”考的还是实力
目标
根据以往考研数据统计,考研失败的70%学生大多是对考研专业定位高,与实际相背离。而成功录取的学生中约有30%因报考专业不合理,措施更高院校专业进修的机会,人才资源配置不当。
所以想考研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与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尽可能的选本专业,如果实在是没有兴趣那就换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定目标不要看别人,看自己最重要。
方法
考研说到底就是一场考试,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复习,学习技巧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好的复习方法,可以分三次复习,第一次打基础,切记不要高强度复议,以熟悉教材和基础制止为主,全面掌握所考科目的基本信息。
第二次复习要强化基础知识,复习强度也开始加大。第三次复习就是冲刺阶段,重点突破重难点,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注意:科目间的复习时间也分配好,将记忆遗忘曲线规律利用起来。
心态
考试不仅仅是能力上的博弈,更是心田上的较量。做任何事情都要充满信息,相信自己能做好。
备考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很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要在乎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少,只要埋头努力,你会发现怒会变得更加坚强、果断和自信。
为什么这一届考研生“上岸难”?
引言:如果选择了考研这条路,那么,学生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考上了,皆大欢喜,如果考不上,考生们会倍感失落,甚至一蹶不振,不愿意面对现实。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届考生上岸非常难。
一、考研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
考生越来越多,当然也就意味着竞争激烈,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2021年增加了80万,增幅高达21%,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群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人数如此之多,而录取率却很低,因此,这一届考研生上岸难。
二、国家线上涨
2022年的国家线出来以后,让许多考研生大跌眼镜,感慨怎么上涨了这么多,不同的专业几乎都上涨了10分左右。上涨的这十分不知道又刷下去了多少人,让许多考生和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三、考生们眼高手低
有许多考生在面临选学校的时候,总是把眼光看在名校上面,认为不考名校就没有意义。但是高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名校是十分难考的。考研上岸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想要考上名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考生在考研的时候,一定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然后再结合各个高校的招录比,分析自己适合的研究生院校,还可以找一些真题模拟一下成绩。名校虽然好,但是如果没有匹配的实力也是很难上岸的,切忌眼高手低。
面对那些考研失败的考生,小编希望小伙伴们不要郁郁不闷,毕竟人生并不是只有考研这一条路可以走,还有许多其他的路,比如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等。如果真的执意想要考研,那么,选择二战也是可以的,调整好心态,继续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