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熊猫考试网将带你认识并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测试题,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浙江杭州小学语文教师招考做什么题

浙江杭州小学语文教师招考做什么题

(山香内部资料)

第一部分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 )个模块。

A.“语文1”至“语文5”五 B.“语文2”至“语文6”五

C.“语文1”至“语文4” 四 D.“语文2”至“语文5”四

2.下列不属于识字教学的形式的是( )

A.集中识字 B.语境识字 C.注音识字 D.语义识字

3.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三部分组成。

A.教学规律 B.教材 C.课程目标 D.课程原则

4.学生修满必修课的( )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最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

A.10 B.9 C.9.5 D.8

5.记叙文一般有三大类: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和( )的记叙文。

A.写景 B.抒情 C.表意 D.写物

二、填空题

1.初中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中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 ”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

3.在写作训练中, 开始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4. 指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

5.以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包括基础性学习目标和 。

6. 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

7.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就是一种“ ”的课程理念。

8. 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9.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 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10.议论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性,突出的特性是概括性、直白性和 。

第二部分 语文专业知识

一、基础知识

1.请把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划出。

喷香(pēn pèn) 倔强(jiànɡ qiánɡ)

筛酒(shāi shā) 要道(yāo yào)

2.填上恰当的词。

( )的脸 ( )的小路 ( )地唱 ( )地站

( )的光 ( )的歌声 ( )地盯 ( )地笑

3.用下面14个字组成17个词语(可以重复用字)

坚 细 艰 辛 勤 苦 难 小 心 信 定 决 劳

4.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1: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例2:天空中挂着明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3)赤壁市是故乡。

(4)礼花绽放。

5.我会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 ②东西的一头 ③项目方面 ④事情的开头 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4)这次成功,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12题。

(一)阅读《石潭记》,完成6—10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代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近,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本语段文字以苏教版为准。

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隔 篁 竹 闻 水 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 之。

7.解释加点词在句子里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俶尔远近

(3)斗折蛇行 (4)以其境过清

8.用选文中的句、段回答下列问题。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蒋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段落是:第()段。

9.读了选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10.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使上下联对偶工整。

上联: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下联:在醉翁亭中畅饮,欧阳修倍感赏心说目。

下联: 。

(二)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

1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1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20题。

天地狼心

郭耕

①荒野中,一只狼仰天长啸,嚎叫之声向高而低,在带着伤感的颤音中结束。我感觉到歌手齐的《狼》之语境非常贴切:“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只要有狼出没的地方,谁也无法扼制这被大地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称为“荒野之魂”的狼嚎。

②事实上,狼嚎叫的目的是为了相互联络:一个倍加冷落的长叫,也许意味着这是一只思乡的孤狼;一声底气十足的狂吼,也许是警告另一群狼,不要接近自己的领地。有时,狼通过嚎叫,聚众猎食;有时则是呼朋唤友,要举行生日宴会。当一只狼开始嚎叫后,其他成员便会随声附和,至少是夫唱妇随。

③狼是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酷似我们熟悉的狗。我们总习惯把某某家伙称为狼,这些只是人们习俗上的一种情感转移。如把贪婪之人称为野心狼,把负心之人称为白眼狼。为什么呢?原来世界上没有什么动物像狼那样被人误解并被危言耸听地夸大、扭曲形象,让人无缘无故地害怕。

④无论是唬人的童话,还是恐怖的传说,甚至老奶奶的催眠曲,都无一例外地把狼渲染成凶神恶煞。幼儿园阿姨讲的戴着头巾的狼外婆形象,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作怪。只要想起动画片中狼的满口尖牙和毛乎乎的爪子,小孩子就有点儿毛骨悚然,这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的。

⑤天地良心,连我都替狼喊冤叫屈。多年来,我们对狼的可怕渲染,多属无稽之谈。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被逼杀得走投无路或者饥饿、生病,狼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相反,人却一直对狼大肆猎杀、荼毒、套捕。狼的桀骜不驯,智慧坚忍,又常常令人无奈。于是人们编出许多诬蔑之辞,什么披着羊皮的狼、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试想,就凭着狼的强悍,狗的忠贞,人若能达到“狼心狗肺”的标准,岂不成了侠义之士?我们常把不良行为比喻为“禽兽不如”,我看,倒是我们该扪心自问:我们滥杀无辜的行为,是不是有点“不如禽兽”?

⑥狼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动物,从赤道到极地,从湿地到高山,从森林到荒漠,从草地到苔原,几乎没有不能生存的地方,也不拒绝任何可食之物:小型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甚至野果。但它们也敢问鼎大型动物,如野羊、驯鹿、马鹿、驼鹿等。对不同动物,狼的狩猎策略是不一样的。对大群驯鹿,它们可能要追踪很久,直至确认羸弱个体,方才下手,以节约体能;野羊经常向高高的悬崖逃跑,但聪明的狼会派出“奇兵”,出其不意地从山岩上方出现;麝牛遇狼,会列阵自保,狼攻击麝牛的惟一办法是对单个的掉队者下手;当捕食体型比自身大许多的动物时,它们就必须团体协作,前后夹击,毕竟“狼多力量大”。一群狼通常为 6只左右,均有血缘关系,有严格的等级行为,首领昂首翘尾,下级则伏首夹尾,序位分明。冲锋陷阵中,头狼总是身先士卒;享用猎物时,当然也是同样。

⑦狼群中的每只狼都会对小狼感兴趣,也都会在双亲不在时照顾小狼。每当大狼狩猎归来,小狼会蜂拥而上,嘀嘀咕咕,摆动小尾,热情地舔舐大狼的脸;而大狼会将已经咽到肚子里的肉再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小狼。秋天,半大的小狼便可以加入狼群外出漫游的队伍并参加捕猎了,但猎术不佳,总是由大狼来制服猎物。两年之后,小狼才趋群。天地可鉴,狼之于人,何其相似!

⑧刚才说到狼在捕食驯鹿时,为节约体能,先侦察猎物虚实,找到弱点再出手攻击。从动物个体上看,被吃掉的草食者是不幸的,但从整体看,却是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优胜劣汰,狼对鹿种群的择优遗传大有裨益。狼的生态意义便体现于此。人类的偏见往往违反天意。

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们终于明白,自然界的捕食者对调节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正常功能,维持群落的稳定,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说,美国曾因冤枉狼导致生态恶化,开始了“请回狼先生”的工程。

⑩但愿,狼恨恨的哀怨,多少能唤回我们的些许忏悔和自咎。

(选文有改动)

16.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狼”的自然生态特点,请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至少写出四条。

(1) 。

(2) 。

(3) 。

(4) 。

17.阅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1)“无稽之谈”的意思是: 。

(2)请再写出两个关于狼的四字成语。(文中提到的除外)

18.第⑥段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

19.从全文看,我替狼“喊冤叫屈”的理由有哪些?

20.《读书人是幸福人》《天地狼心》这两篇文章中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两个句子可摘自同一篇文章,也可分别摘自这两篇文章。)

(1) 。

(2) 。

点评:

(1) 。

(2) 。

五、作文

21.题目:爱心教育

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3)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浙江杭州小学语文教师招考做什么题

(山香内部资料)

第一部分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 )个模块。

A.“语文1”至“语文5”五 B.“语文2”至“语文6”五

C.“语文1”至“语文4” 四 D.“语文2”至“语文5”四

2.下列不属于识字教学的形式的是( )

A.集中识字 B.语境识字 C.注音识字 D.语义识字

3.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三部分组成。

A.教学规律 B.教材 C.课程目标 D.课程原则

4.学生修满必修课的( )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最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

A.10 B.9 C.9.5 D.8

5.记叙文一般有三大类:记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和( )的记叙文。

A.写景 B.抒情 C.表意 D.写物

二、填空题

1.初中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中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 ”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

3.在写作训练中, 开始最早,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4. 指学习者在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的动作技能的能力。

5.以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包括基础性学习目标和 。

6. 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

7.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就是一种“ ”的课程理念。

8. 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9.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 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10.议论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性,突出的特性是概括性、直白性和 。

第二部分 语文专业知识

一、基础知识

1.请把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划出。

喷香(pēn pèn) 倔强(jiànɡ qiánɡ)

筛酒(shāi shā) 要道(yāo yào)

2.填上恰当的词。

( )的脸 ( )的小路 ( )地唱 ( )地站

( )的光 ( )的歌声 ( )地盯 ( )地笑

3.用下面14个字组成17个词语(可以重复用字)

坚 细 艰 辛 勤 苦 难 小 心 信 定 决 劳

4.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1: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例2:天空中挂着明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3)赤壁市是故乡。

(4)礼花绽放。

5.我会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 ②东西的一头 ③项目方面 ④事情的开头 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4)这次成功,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12题。

(一)阅读《石潭记》,完成6—10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代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近,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本语段文字以苏教版为准。

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隔 篁 竹 闻 水 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 之。

7.解释加点词在句子里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俶尔远近

(3)斗折蛇行 (4)以其境过清

8.用选文中的句、段回答下列问题。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蒋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段落是:第()段。

9.读了选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

10.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下联,使上下联对偶工整。

上联:小石潭上,凄神寒骨。

下联:在醉翁亭中畅饮,欧阳修倍感赏心说目。

下联: 。

(二)翻译下面划线的句子。

1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1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1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20题。

天地狼心

郭耕

①荒野中,一只狼仰天长啸,嚎叫之声向高而低,在带着伤感的颤音中结束。我感觉到歌手齐的《狼》之语境非常贴切:“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只要有狼出没的地方,谁也无法扼制这被大地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称为“荒野之魂”的狼嚎。

②事实上,狼嚎叫的目的是为了相互联络:一个倍加冷落的长叫,也许意味着这是一只思乡的孤狼;一声底气十足的狂吼,也许是警告另一群狼,不要接近自己的领地。有时,狼通过嚎叫,聚众猎食;有时则是呼朋唤友,要举行生日宴会。当一只狼开始嚎叫后,其他成员便会随声附和,至少是夫唱妇随。

③狼是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酷似我们熟悉的狗。我们总习惯把某某家伙称为狼,这些只是人们习俗上的一种情感转移。如把贪婪之人称为野心狼,把负心之人称为白眼狼。为什么呢?原来世界上没有什么动物像狼那样被人误解并被危言耸听地夸大、扭曲形象,让人无缘无故地害怕。

④无论是唬人的童话,还是恐怖的传说,甚至老奶奶的催眠曲,都无一例外地把狼渲染成凶神恶煞。幼儿园阿姨讲的戴着头巾的狼外婆形象,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作怪。只要想起动画片中狼的满口尖牙和毛乎乎的爪子,小孩子就有点儿毛骨悚然,这在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的。

⑤天地良心,连我都替狼喊冤叫屈。多年来,我们对狼的可怕渲染,多属无稽之谈。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被逼杀得走投无路或者饥饿、生病,狼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相反,人却一直对狼大肆猎杀、荼毒、套捕。狼的桀骜不驯,智慧坚忍,又常常令人无奈。于是人们编出许多诬蔑之辞,什么披着羊皮的狼、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试想,就凭着狼的强悍,狗的忠贞,人若能达到“狼心狗肺”的标准,岂不成了侠义之士?我们常把不良行为比喻为“禽兽不如”,我看,倒是我们该扪心自问:我们滥杀无辜的行为,是不是有点“不如禽兽”?

⑥狼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动物,从赤道到极地,从湿地到高山,从森林到荒漠,从草地到苔原,几乎没有不能生存的地方,也不拒绝任何可食之物:小型哺乳类、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甚至野果。但它们也敢问鼎大型动物,如野羊、驯鹿、马鹿、驼鹿等。对不同动物,狼的狩猎策略是不一样的。对大群驯鹿,它们可能要追踪很久,直至确认羸弱个体,方才下手,以节约体能;野羊经常向高高的悬崖逃跑,但聪明的狼会派出“奇兵”,出其不意地从山岩上方出现;麝牛遇狼,会列阵自保,狼攻击麝牛的惟一办法是对单个的掉队者下手;当捕食体型比自身大许多的动物时,它们就必须团体协作,前后夹击,毕竟“狼多力量大”。一群狼通常为 6只左右,均有血缘关系,有严格的等级行为,首领昂首翘尾,下级则伏首夹尾,序位分明。冲锋陷阵中,头狼总是身先士卒;享用猎物时,当然也是同样。

⑦狼群中的每只狼都会对小狼感兴趣,也都会在双亲不在时照顾小狼。每当大狼狩猎归来,小狼会蜂拥而上,嘀嘀咕咕,摆动小尾,热情地舔舐大狼的脸;而大狼会将已经咽到肚子里的肉再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小狼。秋天,半大的小狼便可以加入狼群外出漫游的队伍并参加捕猎了,但猎术不佳,总是由大狼来制服猎物。两年之后,小狼才趋群。天地可鉴,狼之于人,何其相似!

⑧刚才说到狼在捕食驯鹿时,为节约体能,先侦察猎物虚实,找到弱点再出手攻击。从动物个体上看,被吃掉的草食者是不幸的,但从整体看,却是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优胜劣汰,狼对鹿种群的择优遗传大有裨益。狼的生态意义便体现于此。人类的偏见往往违反天意。

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们终于明白,自然界的捕食者对调节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正常功能,维持群落的稳定,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说,美国曾因冤枉狼导致生态恶化,开始了“请回狼先生”的工程。

⑩但愿,狼恨恨的哀怨,多少能唤回我们的些许忏悔和自咎。

(选文有改动)

16.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狼”的自然生态特点,请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至少写出四条。

(1) 。

(2) 。

(3) 。

(4) 。

17.阅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1)“无稽之谈”的意思是: 。

(2)请再写出两个关于狼的四字成语。(文中提到的除外)

18.第⑥段划线部分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

19.从全文看,我替狼“喊冤叫屈”的理由有哪些?

20.《读书人是幸福人》《天地狼心》这两篇文章中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两个句子可摘自同一篇文章,也可分别摘自这两篇文章。)

(1) 。

(2) 。

点评:

(1) 。

(2) 。

五、作文

21.题目:爱心教育

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3)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有哪些

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试题示例

例一:《荷花》试讲教学设计

荷 花

作者: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例二:“分一分”试讲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质量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质量分析

语文课程的评价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质量分析,欢迎参考!

【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评析

从各单位送交的质量分析材料看,大家认为本次试卷命题能够紧扣第十一册语文教材的训练要点,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试题难易适当,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试卷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三个板块,内容包含了读音、字词、句型、篇章等内容;题型灵活,稳中有变,变中有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避免思维定势与僵化,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不同功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内容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检测,又加大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无论是“积累运用”部分的“写祝福语”、“推荐课外读物”,还是习作的“介绍家乡”记叙文的试题设计,都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二、答卷分析

(一)总体得分情况分析

从全市5个教学片区抽样19个单位7322名考生(全市六年级学生13846人)进行统计,平均得分为84.30,及格率为96.57%,优秀率为61.04%。从统计数据看,我市2011年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总体上比较正常。

(二)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选取市区3个乡镇中心小学为样本,抽查考生300人统计,试卷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

题 次 题 目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第一题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 3.72 93.25%

第二题 看拼音写字、词。 8 7.01 87.62%

第三题 改正错别字。 3 2.61 87.00%

第四题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 1.64 82.00%

第五题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6 5.75 95.83%

第六题 按要求写句子。 6 5.00 83.33%

第七题 修改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 3 2.70 90.00%

第八题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 9.58 95.80%

第九题 推荐一本读过的课外书。 3 2.91 97.00%

第十题 阅读理解。 20 15.72 78.60%

第十一题 习作 35 29.97 85.62%

从各题的统计数据看,得分率较高的是:第一题“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93.25%),第五题“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95.83%),第七题“修改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90.00%),第八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5.80%)和第九题“推荐一本读过的课外书”(97.00%);得分率最低的是第十题“阅读理解”(78.60%);其他试题的得分率大都在85%左右。

可以看出,老师们平时教学比较重视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对于教材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和指定背诵的课文内容,老师们也抓得比较扎实,学生的选词用词能力和修改病句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课标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教学中也得到较好的落实。但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然不容乐观。

(三)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1、积累与运用(第一至第九题)

第一题: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册教材“会认”生字掌握情况和正确朗读课文的程度。从答题情况看,学生的主要失误是把“计划”的“划”错选“huá”的读音。

第二题:看拼音写字、词。主要考查学生对“会写”生字和课外常用词语的的掌握情况。本题正确率较高,但开掘的“掘”及“钥匙”一词失分率相对较高,说明学生对于课外常用词语的字形识记比较忽视。

第三题:改正错别字。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修改,少数同学把“严历”的“历”字错改成“励”,个别同学写“家具”的“具”字时,中间少写了一横。

第四题: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字义并正确选择解释条。

第五题: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大部分学生对几个近义词的理解和运用都比较准确。部分学生对“操心”和“担心”没有用心去斟酌推敲,导致失分。

第六题:按要求写句子。第一小题仿写比喻句,“红红的苹果像什么”这个比喻句学生完成得比较好,“海面上的霞光像什么”这个比喻句有不少同学不能恰当地作出比喻。第二小题写祝福语,完成的比较好。第三小题选择名句,只有个别学生错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七题: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中的三处错误。大部分学生能使用修改符号正确修改,少数学生对“首先”和“第一个”意思重复没能做出正确修改,个别学生对调换位置的符号有部分同学修改符号不够规范。

第八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前三个小题,多数同学都能根据课文内容正确填空,但少数同学填写时出现了不少的错别字。如,把宽敞的“敞”写成了“蔽”字;“低回婉转” 的“低”字,“喷薄而出”的“薄”字,“坚韧不拔”的“韧”字都少了一点;有的还把“拔”写成了“拨”字。第4小题考查对课文主要内容、主要景物、主要人物思想或品格的了解情况,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概括提炼。

第九题“请你为大家推荐一本课外书,并简要写出推荐理由”。大部分学生能写出推荐的书名,并写好所推荐的理由,所介绍的读物涉及的类别比较广。

2、阅读理解(第十题)

本题提供一篇叙事性短文,共设计6道试题。根据抽样统计,各考项得分情况如下:

题次 考项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第1题 理解词语、认识破折号 4 3.49 89.25%

第2题 根据句义找重点词 3 2.72 90.67%

第3题 sp;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4 3.28 82.00%

第4题 理解内容、探究含义 3 1.93 64.33%

第5题 概括要点、揣摩顺序 3 2.22 74.00%

第6题 联系实际,感受文义 3 2.40 80.00%

从统计数据看,本题有两处失分较多:一是第4题,加引号的“孔”字表面上指的是什么实际的含义又是什么表面意思学生都能理解,而实际的含义学生理解不来,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联系上下文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的习惯和能力。二是第5题,按照叙述顺序概括要点,学生在内容的概括上产生偏差,要点抓不准。其他题目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作答。

3、习作

本次习作贴近生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景物或风俗都比较熟悉的,因此,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提示要求把自己家乡的特点简要地介绍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字迹清楚,书写规范。但部分同学不是抓住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事物特点把它介绍具体,而是把许多内容不分轻重地写出来,文章显得有些杂乱。少数同学基本功差,表达语义不清,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符合要求,篇幅太短,达不到规定的字数。

三、教学建议

1、加强识字、写字指导。在各单位送交的质量分析材料中,有的单位反映: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课文中的人文挖掘,轻视了识字、写字教学,致使学生书写时字迹潦草,错别字多;有些教师布置重复机械性的作业太多,造成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一味地赶,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质量;少数教师的板书潦草不规范,未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识字、写字的指导,注意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尤其要减少机械性的作业,重视发挥教师自身板书的示范作用,及时提醒、纠正学生作业中的书写问题,让学生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而且要把字写规范、写工整。

2、重视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一定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深入体味关键词句的语义内涵和情感内涵,领略关键词句运用的精妙妥帖,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表达顺序,整体把握文意”的读书方法,培养静心读书、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时,要注意不把方法当作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有机渗透方法指导,不断强化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4、继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主要特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尤其要引导学生背诵课标“附录”推荐的优秀诗文,阅读课标“附录”推荐的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教学注意引导养成观察周围事物、丰富习作素材的习惯,渗透性地指导一些必要的表达方法,强化“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等习作基本功的训练。

【2】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质量分析

1.听读短文,完成练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主要失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最后三空没能准确填写,写成“丰富航天工作水平”、“优化工作强度”等搭配错误的答案,有些学生干脆写成“垃圾处理”、“航天食品”、“工作程序”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答案,也有极少数学生把第1、2两小题的`时间和人名填错。

2.读拼音写词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拼音认读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主要失分的词语是“眷恋”、“漆黑”、“禀报”、“过滤”。这些错误中把“眷恋”写成“眷念”、“禀报”写成“禀告”的最多,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拼读,把“juàn liàn”当作“juàn niàn”,把“bǐng bào”当作“bǐng gào”。

3.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两题主要考查字、词、句、标点、语气、浅显的文学常识、积累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涵盖面广,选材绝大部分来自第十二册语文书。这两题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主要失分的是字词句的理解不准确,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不够清晰,因而运用出现错误。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表现孔子的谦虚好学,而学生误认为表现孔子的尊师重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句名言的意思。“学而不厌”的“厌”应理解为“满足”,学生错误的认为是“讨厌、厌烦”。

4.根据课内外积累填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学生错误最多的是第1小题默写《长江之歌》中描写长江源远流长的诗句,因学生课内不能很好理解诗句,所以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默写了文中表达诗人赞美、依恋之情的诗句。

5.阅读理解。本题共有3小题。

第1小题是课内阅读,片段选自《广玉兰》,主要检测学生对文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修辞手法及文章构段方式的掌握情况。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主要错误在找最能体现“数世同堂”这个词语意思的一句话,许多学生没有仔细阅读短文,找的是节选段的最后一句,其实这一句并不能准确概括这个词语的意思,最恰当的还是短文第一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第2小题安排了一道非连续文本的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表达、概括能力。在得出结论和提出合理化建议方面,大部分学生能从调查表格内容入手,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等方面表述,说理充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联系调查表格来回答,答案片面、笼统。在自己喜欢的经典著作这一小题,有些学生填写的是一些如“小故事大智慧”、“中华美德故事”这样的普通书名,有的甚至是一些杂志的名字,在填写喜欢理由也仅仅是“好玩、有趣、懂得了道理”这样的“万能性”语言,可见这部分学生平时很少阅读经典著作。

第3题是课外阅读,主要考察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含义,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这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好的学生能联系全文,紧扣关键词句,写出自己读文后的真切感受,语句通顺,要点清楚,简洁扼要,读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差的学生的回答空洞无物,或从文中摘抄了几句相关的话,进行了简单的拼凑,要点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也较多。

6.习作与表达。本题以“快乐”为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写。虽然是老话题,学生不容易走题,但也从作文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套用习作提示语为开头,没有新意;部分同学选材不合适,内容较为肤浅,立意不深,所举事例根本没什么快乐可言,可见思路还不够开阔;部分学生不会谋篇布局,不知道把自己如何努力、如何实践获得快乐的过程写具体,详略不当;更有少部分学生文章杂乱无章,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四、教学建议

1.提高认识,减负增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我们的立足点要在课堂,既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减负”与“增效”并举。我们要认识到,做到两者并举,课前预设非常重要,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抓住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课上追求扎实、朴实的教风,力戒虚浮,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切忌昏昏然,漫无目标,随心所欲。

2.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学的成功,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和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抓好、抓准每课的“点”, 同时这个点也是我们的“训练点”。同轨教师要加强教材中的训练点研究,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强化、巩固,注重方法指导,方法迁移,实践检测。

3.拓展阅读,注重实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程标准也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教学而言,课堂是主体,但仅仅靠课堂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实践、延伸。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竭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创造读书机会,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同时要注重语言积累和实践相结合,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4. 重视习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苏教版每一册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如:课外阅读的习惯,留心观察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认真写字的习惯,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等等。对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放。

这里想特别提出的是写字的习惯。新课标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本次检测卷面分占5分,从卷面特别是从习作来看,学生的书写水平差距很大,有部分学生的书写不规范,有的字迹歪斜,有的大小不恰当,有的字距不合理,还有的横不平竖不直。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写字习惯及能力的培养。

5. 关注目标,重视达成。低、中、高各学段不能脱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小学阶段的总目标、本学段目标及前后阶段目标,这样才能承上启下。就拿习作来说,第一学段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话写通顺,字写端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更应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做到字和标点书写规范,语句通顺,能围绕意思分段写,有顺序,内容具体。第三学段,注意谋篇布局,习作要有真情实感。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教师平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

6.针对薄弱,加强研讨。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如:如何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习作有真情实感,语言丰富形象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反思,加强研讨,研究对策,改进教学。

;